“小老人”关爱“老老人”,徐汇这群人收获关注百万+!
1月9日晚,新华社发表《“小老人”关爱“老老人”:上海“宝宝阿姨”在行动》一文,对徐汇区天平街道“宝怡乐志愿者团队”进行了详细介绍,文章一经发出,便收获各方关注和转载,短时间内,仅新华社客户端平台,浏览量就已突破百万。

哇哦~这也太赞了吧!
那被新华社发文关注的这支队伍究竟有何魅力?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文字走近它
霸王级寒潮来袭,上海迎来一年中的“最冷时刻”。寒风凛冽的城区,一些房檐下少见地冻出了冰柱。徐汇区天平街道冷清的小马路上,一支身着红色背心的志愿者队伍格外醒目。
软滑的豆腐、新鲜的青菜、香糯的馒头……志愿者们正冒着寒风,把一袋袋精心搭配好的食物,送给社区里因寒潮天气无法出门买菜的老人。
这是一支由老年人组成的“银发”社区志愿服务队—— “宝怡乐志愿者团队”。团队成员平均年龄约60岁,最大的83岁。团队命名来自65岁的发起人孙鸿银,在这里生活了63年的她小名叫“宝宝”,因热心肠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宝宝阿姨”。“小老人”关爱“老老人”,唤起更多力量关爱老人,是她成立这个志愿团队的初衷。

“你们来啦!”建国西路三八四弄一栋老房子二楼,82岁的宁文江远远地就和志愿者们打起招呼。听说要给他送菜,这位独居老人老早就站在阳台上眺望、等候。

“宝宝阿姨是我们的贴心人,我们社区居委的工作也做得好,让我们很安心、很开心。”宁文江说,他因志愿团队的看望十分兴奋。
陈爷爷夫妇是一对失独老人,妻子做过肝移植手术,大部分时间需要卧床休息。宝宝阿姨的志愿团队给这对年近80岁的老两口不仅带来生活上的帮助,还有精神上的慰藉。
“在我最难的时候,是宝宝他们开导我,帮助我走出阴影。”张阿姨说。
“我们还组织各种活动,比如厨艺比赛、国庆晚会,把活动方便的老人们聚起来,让他们走出家门,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人也会开心很多。”宝宝阿姨说。

据悉,宝宝阿姨的活动已经成为这个社区温暖的守候。冬至包饺子、春节烧肉圆、端午包粽子、中秋送月饼……一年的大小节日,团队都有应时应景的策划。酷暑天气,气温一升到36摄氏度以上,附近的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都知道去找宝宝阿姨喝绿豆汤;寒冬腊月,“宝怡乐”定时的探望和集体活动也是老人们日常的期盼。

这一切的志愿活动费用,基本都是宝宝阿姨自掏腰包——她把很大一部分退休金用在助人为乐上,家人也很支持。“我们的团队特别好,他们都主动提出拿钱进来,但是我不要他们拿钱,我会在自己能力范围里做事情,他们出力就行。”她说,团队里的“银发”志愿者们都能在这里感受到退休生活的乐趣,找到人生的新价值。
听居委干部说,宝宝阿姨曾经做过手术,身体也不是很好。如今,志愿活动已经成为她的一项事业,一个精神支柱。“帮助别人是很开心的,而且我希望通过我做的事,能让这种互帮互助传承下去。”谈起志愿者工作,花甲之年的宝宝阿姨活力满满。
为了支持这个志愿团队,天平街道太原居委会提供了固定活动场地,还有社区干部设计了“宝宝阿姨”LOGO,帮忙制作志愿者背心、标识贴纸等,帮助打造推广“宝怡乐”志愿服务品牌。居委会的7名社区干部全都是“宝怡乐”的志愿者,工作之余就穿上标志性的红背心,加入“宝宝阿姨”们的队伍。

据天平街道太原居委书记王晖介绍,这个居委会辖区内有2300多户人家,70岁以上老人有800多人,志愿团队有效缓解了居委会的人手压力。去年疫情期间,宝宝阿姨团队奋战在抗疫一线,每天都拿着电喇叭,骑着自行车带领志愿者们走街串巷,宣传防范病毒知识,提醒外来返沪人员及时到居委会登记,有效缓解了居委会的人手压力。
“社区很需要宝宝阿姨这样的团队,有利于我们很多工作的开展,平时一些居委会调节不了的邻里纠纷,这些老阿姨们出面却很管用;宝宝阿姨的活动聚集人气,也增进了居民和居委会的感情交流。”王晖说。
“宝宝阿姨”们给寒潮之下的城市增添了很多温度,他们的热情与活力不仅能击退寒潮,更能温暖人心、点亮希望。
来源:新华社
编辑:毛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