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这家养老院,125名外地员工全留沪,有人特地取消大年初四的女儿订婚宴
凌晨两点,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7楼生活区走廊,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老人居室内,从走廊尽头一间间巡视过来,发现老人们睡得香甜,才走到护理台完成打卡。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半,这个身影每半小时出现一次。
她是一福院留沪员工之一、护理员穆玲。从1月27日起,院方实行封闭管理,一线医护人员全部集中工作和生活,为保障院内115位老人的日常起居,包括护理员、医生、后勤人员等在内的125位外地员工今年全部留沪,坚守岗位。

为了老人,她取消女儿的订婚宴
如果不是疫情警报再次拉响,此刻,56岁的穆玲已经回到老家河南商丘,为原定年初四举行的大女儿的订婚宴忙碌。为这次订婚,她和老伴从去年就开始张罗,挨家挨户通知亲戚,没少在同事前念叨。
疫情来得突然,养老院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后,穆玲没有犹豫,不但取消了女儿的订婚宴,还主动做起了解释工作,她再次挨家挨户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年轻人的订婚可以推迟,关键时刻,老人们马虎不得。”
刚开始,穆玲的大女儿不理解:“是你的工作重要还是我重要?”穆玲的老伴也劝她:“女儿订婚请假总能批吧,咱不差这几天。”穆玲也委屈:“不是我不想回,全封闭管理,老人实在离不开我。”
在养老院内,穆玲要照顾14位老人的饮食起居,白天要定时定点发饭,帮老人穿衣叠被,搀扶老人上厕所。得知夜班护理员无法如期到岗,她主动承担起夜班工作,连续12小时不能休息,有的老人一晚上要起夜十几次,穆玲必须全程跟着,一点不敢懈怠。

留沪员工穆玲给老人穿衣
时间久了,老人看穆玲像看自己女儿,有一位腰不好的老人,怕影响穆玲休息,有事也尽量不叫她。“其实这位老人我是要照顾更多的,相处久了,大家像亲人一样互相理解。”
穆玲在一福院工作了8年,每年只有春节才回家一趟。此前,为了这场早早定好的订婚宴,穆玲的小女儿也从国外回国,按要求集中隔离、核酸检测、健康监测后,满心欢喜地回到老家,还把4岁的小外孙带回国,想给母亲一个惊喜。
得知家人无法团聚,小女儿也不理解,穆玲打来视频电话也不接。“她心里堵着气,我也难受,但是没办法。”为这事,穆玲掉过眼泪,但她始终态度坚决,一次次打电话,耐心解释,最终将家人一一说服。
老伴退掉了大年三十到家的火车票,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小女儿每天都给母亲打来视频电话,只和外婆见过3次面的小外孙在镜头中大喊:“外婆你吃饭没,要照顾好自己呀!”穆玲不住点头;和大女儿商量后,一家人决定,将订婚宴改到五一假期,婚礼顺延到今年国庆。
儿子守国,丈夫守家,我守“夕阳”
1月26日晚,黄浦区一小区因出现疑似病例,即将封闭。一福院的一位护理员就住在这个小内,眼看第二天院里就要启动封闭管理,自己出不去小区,岗位上缺个人可咋办?
当晚10点,正在家中的护理员许砚勤接到了班长的一通电话。“好的,没问题”,挂断电话后,她简要收拾好一些换洗衣物,第二天一早,准时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按照排班计划,许砚勤是第二批封闭管理的员工,顶上岗位空缺口后,许砚勤要持续工作近1个月,原本和丈夫一起过年的计划也不得不取消,但她只有一个想法:“特殊时期,不能让老人们没人照顾。”

护理员许砚勤给老人喂食
同样坚守在岗位上的,还有许砚勤在山东烟台当兵的儿子。不久前,她的儿子所在的部队被派往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现场参与救援,抵达当晚,24岁的儿子打来电话:“妈妈,我正在出任务,今年可能就不回家过年了。”
接到电话后,许砚勤一晚上没睡好觉,好几天都不敢给儿子打电话,直到救援结束才松了一口气,此时儿子已踏上执行新任务的路途,本打算一起回老家连云港看望爷爷奶奶的安排也只得取消。
许砚勤没抱怨,白天,她依旧哄阿婆们吃饭,陪老人聊天、刷抖音,给老人喂水、翻身、拍背、换尿布、护理鼻饲管……一切如旧。“这样也很好,今年过年,儿子守国,丈夫守家,我守‘夕阳’。”
一同守“夕阳”的,还有很多年轻人。在一福院,40%的员工在35岁以下,近几年,“90后”员工比例已经超过30%,25岁的周浩然就是其中一位。2018年,老家在昆明的他从上海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进入一福院工作,负责老人的康复训练。
“非必要不离沪从我做起。”今年是周浩然第一年在外地过年,封闭期间,“95后”的他与95岁的龚岁老人成了忘年交。刚开始,因脑梗偏瘫而情绪低落的老人不信任他,不愿和他多说一句话。经过每天1小时的康复训练后,两人仿佛成了亲爷孙,有时查房,老人还会开他的玩笑:“你迟到了15分钟。”
“之前有看过车票,但疫情反复之后,我决定还是留在上海。”周浩然说,虽然自己在老人眼里只是个孩子,但还是很喜欢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对我来说,这也算是个特殊的年吧!”
越是节假日,老人越离不开我们
一福院内现有老人115位,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其中70%是重度失智失能老人,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不少,遇到突发心梗等事关生死的紧急情况,医生方林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并进行抢救。
因为疫情,这已经是方林第二年同老人们一起过年。1月21日,上海报告本土确诊病例后,他再次果断放弃了回家团圆的念头,时刻待命。

方林医生在为老人做检查
老家在陕西安康的方林不是没有过回家的念头,尤其是去年9月,安康和上海实现通航后,他一直想体验下那趟两个半小时直达家乡的航班。在此之前,他回家需乘坐近20小时的绿皮车,或者7小时的高铁再加上4小时的高速。
“今年飞不了没关系,明年还有机会。”不善言辞的方林把心思藏了起来,给远在1300公里外的老母亲打了通电话,“妈,我今年春节也不回去了,疫情有反弹,我要留在上海陪院里老人过年,您要保重身体,出行记得戴口罩啊!”
“这是我们行业的特点,越是节假日,老人越离不开我们。”看到员工们主动留沪,在养老行业工作了30多年的一福院院长朱小凤感触颇多。
对朱小凤来说,节假日无法和家人团聚已经习以为常,往年,几乎每个春节她都是陪老人度过的。疫情让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根据相关防疫要求,上海养老机构已暂停接待外来人员探视和不必要人员进入,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能通过视频连线满足家人和老人“见面”的需求。
“越是到过年,老人们越想见到家人,情绪越容易不稳定,所以我们必须营造愉快的节日气氛,减少老人的负面情绪。”朱小凤说,员工们放弃自己过年的机会,就是为了让老人过一个温馨的年。
为了让员工能够安心留沪,养老院给留沪单身员工送上节日慰问和新春大礼包,设置了坚守岗位奖等物质奖励,并组建了微信群,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院方还给为外地员工的家人送去感谢信,并邮寄了牛年吉祥物和上海特产,对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表示感谢。
不久前,院里还组织留沪护理员举办了“我和我的家乡”主题活动,老人和工作人员齐聚一堂,一起品尝各自家乡的美食,观赏家乡美景,让员工和家属现场视频连线,缓解大家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