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记录海岛老人晚年生活,偏远海岛老人养老的现状和需求
中午11时,随着“嘟”的一声鸣笛,“创业3号”客轮慢慢离开舟山普陀区墩头码头,往东部海面驶去,我们的目的地是东港街道下辖的一个偏远小岛——葫芦岛。
在今年省两会“厅长通道”环节中,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剑侯描述了去年8月在舟山市柴山岛上看到的场景:岛上住着的113位居民全是老人,平均年龄74岁,78岁的吴安娣是岛上唯一的养老服务人员,老人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员,令人担忧。
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剑侯深入普陀区东港街道葫芦岛调研慰问海岛老年人(资料照片)
带着探究偏远海岛老人养老现状和需求的心情,3月8日至9日,记者前往舟山市另一座偏远海岛——普陀区东港街道葫芦岛一探实情。
“创业3号”上 来回的只有10余位老人
前往葫芦岛的船一天只有一趟,中午11时起航。10时40分,记者到达墩头码头时,候船大厅里坐着不少人,前往葫芦岛的通道却只有零散几位老人。核载人数83位的“创业3号”客船里只有10多位乘客,空空荡荡。乘客中大部分是白头老人,穿着黑、灰、青的棉衣,没有交谈。有的老人在抽烟,一支接着一支;有的望着窗外的海面,神情落寞;还有的,干脆躺平在空座椅上闭目养神。
我们来到驾驶室,船长邵忠士正在掌舵。他告诉我们,虽然船每天只有一班,但也没几个人坐船,船上带的物品比乘客还多。
“岛上没有米、油、菜可买,岛上的老人除了自己种点青菜外,只能通过政府的‘菜篮子’工程预定物品,通过船运进去。”邵船长指着海平面远处的一座模糊的小岛,“喏,就是那个岛,岛上没有年轻人了。”
葫芦岛剪影
约12时20分,船靠近葫芦岛码头,船上的老人开始起身活动筋骨,有的前往舱外整理自己带来的物品。上岸后,小小的码头已十分热闹,20多位海岛老人正喜滋滋地清点船员为他们送来的物品。约10分钟光景,老人们肩挑背扛,带着物品离开,码头再次安静下来,只留下海水冲刷石头的声音。
邵船长说,船在下午2时多返航,今天要回普陀的话,办事情就要抓紧。我们商量后决定第二天再返回。
下午的时光很难熬 老人18时便睡了
时间已过了饭点,在葫芦村村干部翁大姐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一家农户,热情的大妈为我们下了3碗青菜海鲜米线。匆忙吃过后,我们前葫芦托老所。
路上没什么人,一大片民房或锁或关,蒙着灰层和沙土。翁大姐说,这些房子都是空着的,年轻人都去沈家门发展了,有条件的把老人也带走了。
“岛上老人很节约,觉得去外边开销大,就留了下来。一些房子破了没法住或者独自生活不方便的,去了托老所。”翁大姐说。
舟山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舟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海岛养老服务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3.16亿元,但由于海岛地区地域分散、交通不便、资源共享性差的限制,在养老服务软硬件方面还是与大陆地区有明显差距。“护理员培训每年都在开展,去年培训偏远海岛护理员207名,但部分地方仍难以为失能失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护理。”该工作人员说。
到达托老所时,一位工作人员为我们测量体温,检查绿码,我们戴好口罩进入托老所。老人们正坐在廊下聊天,见我们到访,他们热烈鼓掌欢迎,用我们听不太懂的方言和我们拉家常。68岁的托老所所长竺赛君(阿君)告诉我们,下午是老人最空的时光,也很难熬。
海岛一角
托老所唯一的活动室在二楼,空间不大,一排窗户面朝大海。看海,也是这里老人的一种消遣。活动室里放了电视机和棋牌桌。电视机开着,看的人不多,几位老人正用麻将玩着“连连看”的游戏。
“打发时光嘛,上午玩,下午也玩。”一位70多岁的奶奶说。
部分老人待在屋子里没有出来。我们走进其中一间,李奶奶正在翻看相册,她指着照片说:“这是我外孙,这张是我的5个女儿。”李奶奶说,孩子们都在外跑船,只有船回来了,才会过来看她。
转眼到了16时30分,工作人员做好晚饭,招呼老人来吃饭。一些老人腿脚不便,工作人员会把饭菜打好送上门去。
“晚上饭菜简单些,我们一个月只交300元,这样已经很不错了。”盲人李元兴大伯说。
小岛的夜来得特别早,没有路灯,大家吃了晚饭后便没了消遣,陆续在公用盥洗处,打了热水洗漱后,18时便回房休息了。
阿君收拾好碗筷后,一个人走出托老所,坐在高高的石凳上,眺望海面,她说一天中也就这个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我今年68岁了,再过几年也做不动了,到时候我就住托老所里,就是不知那时会有谁来照顾我们。”阿君的话里藏着惆怅。19时,她也回了房,说第二天要早起。
托老所大门
老人只希望拥有更多陪伴
第二天凌晨4时30分,阿君就起床了,简单洗漱后,前往厨房张罗早餐,其他三位工作人员也陆续到来,大家各司其职,淘米、洗绿豆、蒸窝头。
“早饭煮个绿豆粥放点糖,也准备一些白粥,有的老人不能吃甜。”阿君说。
5时30分,小楼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陆续到盥洗处洗漱。6时30分,餐厅里已坐满了人,冒着热气的粥菜,衬着暖黄色的光,在清晨显得特别温暖。吃过早饭后,工作人员开始打扫房间、厕所、庭院,帮助老人晾晒衣服。老人们也很忙碌,整理房间、洗衣服,都做完了,就在院子里溜达。
托老所第一任所长张秀娣带着自己的盲人丈夫在菜园里锄地,她指挥到哪,丈夫就锄到哪,两个人相互扶持,感情很好。阿君说,有个老伴是幸福的,单身老人日子就更难过些,天天等着子女来看望,有的老人一年也难得见子女一面。
为了让老人中饭吃点新鲜的,阿君和另一位工作人员一起去后山摘了野葱,中餐做了野葱烤肉、薄盐鮸鱼、土豆咸菜汤,老人们吃得津津有味,赞口不绝。
14时,唯一的客船又要起航,我们与老人挥手道别,老人们恋恋不舍地说:“你们以后还要来呀!”
阿君和几位老人送我们到码头,我们问老人有什么需要。阿君说:“大家在物质上并没有太多要求,最缺的还是陪伴,能有多些公益组织来看看我们就好了。”
船开出老远,阿君和老人们还在码头望着我们。请相信,再聚时我们会带着更多的志愿者,陪伴你们。
记者 夏凌 浙报集团融媒共享联盟普陀站记者 叶森
来源: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