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服务新路径,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深入推进嵌入式养老服务
近年来,石门二路街道每年把养老服务工作列入街道实事项目,不断探索适合中心城区特点、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新路。
为社区老人开展认知障碍培训
01聚焦刚性需求 为养老服务赋能
石门二路街道面积 1.09 平方公里,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深。街道通过大调研大走访发现,老年人诉求主要集中在:服务资源要就近可及,离子女近、离熟悉的环境近、离医疗机构近;服务内容要多元可选,即服务内容必须通过菜单式体现;服务项目要实惠可用,即服务项目要真正为老年人着想,为老年人所用。
通过研判老年人刚性需求,街道体会到做好新时期老龄工作,要做到“两不能三必须”,即:为老服务的资源半径不能太大、层级供给不能太多;服务内容必须丰富,医疗康复必须到位;养老、医疗及护养机构必须建在老年人家门口。这在客观上倒逼街道将医、养、护等资源嵌入社区为老服务的全时段、全过程。
02探索嵌入服务 为养老工作增效
石门二路街道积极创新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探索开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通过“四位一体”的形式,推动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效利用。
物理空间的嵌入
积极探索“一站式照护”模式,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体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增设了一个社区康护服务站,提供辅具用具租赁、养老云顾问咨询、智能居家产品展示等服务。
设置了一个长者照护之家,做好“10+8”张长者照护床位运作,为老人提供喘息式康复服务。设置了一处日间照护中心,以认知症照护为特色,弥补街道在这方面的空白。设置了一家护理站,采用“居家护理+社区照护”模式,提供上门护理服务。依托七个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站点式服务。
服务内容的嵌入
一方面,将科技产品与居家养老服务相融合。为 100 户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管家,为 313 名独居老人提供亲情呼叫电话机,为 102 位认知症长者配备“孝信通”设备,提高居家养老安全照护能级。另一方面,将健康管理与社区养护服务相融合。在健康管理站配置测量仪、健身、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并安排专人提供服务。
运作方式的嵌入
引入优质服务团队,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提供专业化服务、规范化运作。通过中途服务、项目化服务等形式,提高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中心等机构的床位流转效率,提升为老服务频次。为市、区两级政策近 60 名老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为 280 余名社区无子女老人、高龄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送餐、助餐服务。
工作资源的嵌入
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与 7 家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形成“两级供给”网络,通过与社区服务资源联动,保障长护险、居家养老等养老服务政策落地。开展“老吾老计划”,为家庭照料者提供护老培训,帮助 210 户家庭受益。实施“乐龄有伴”“老伙伴计划”,关爱独居老人和无子女老人
03坚持体系构建 为养老服务添翼
对标嵌入式养老服务品牌工作要求,要更好发挥专业支撑、服务辐射、资源融合作用,推动“两级供给”网络能效升级,不断健全完善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
街道层面
推进综合为老中心医养功能落地。加强与区卫健委等职能部门及专业机构的沟通,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嵌入老年人医疗康复门诊,进行精细化规划布局,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打造集医养、康养、体养于一体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基地。
居委层面
推进乐龄助老服务站功能升级。加强队伍管理和专业技能培训,对标老人服务需求,坚持项目导向,为社区老人提供个性化养老咨询、方案定制等服务,不断提升乐龄助老服务站的服务效能和工作质量。
家门口层面
推进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探索。将专业照护服务和康复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探索建立“家门口”“家床”的“双家”支持系统,为特殊老人提供个案化、连续性服务,实现居家的医养结合,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