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引领,多元参与,长宁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全域覆盖
长宁区是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也是较为典型的深度老龄化中心城区。截至2020年底,全区户籍老年人口22.42万人,约占户籍人口的39.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区总人口比重为6.9%,位居全市首位。
长宁区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全域覆盖,通过“政策引领、专业评估、阵地建设、制标贯标、多元参与”,探索建立全市首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积极构建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相适应的“大城养老”“长宁样本”。2020年,长宁区民政局申报的“打造长宁特色的老年认知障碍分级照护体系”项目获评首届上海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项目。
政策引导,助推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落地生根
2018年以来,长宁区以开展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江苏、华阳、虹桥、新华、北新泾5个街道率先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工作,出台《长宁区认知症友好型社区建设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推进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
2018年以来,市、区两级福利彩票金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项目经费给予保障,累计投入资金550万元,为长宁打造全市首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厚植了优势。
专业评估,摸清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服务底数
如何精准聚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和家庭?破题的一大关键,是政府部门与专业机构、社会组织间的积极联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经反复论证,为长宁三个试点街道制定了三个不同环节的筛查测试,包括第一阶段用于家庭自查的AD8量表和改进而成的脑健康自评问卷,第二环节使用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即“MoCA量表”,以及被MoCA测评为高风险对象后的第三环节,即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分步诊断,由此才能确定患者究竟属于哪一种认知障碍。
2018年以来,长宁区选取了5个试点街道约3万名老人进行了三种不同方式的认知症筛查摸底建立认知障碍健康大数据,得出7.2%的发病率,为建立服务体系提供支撑。
阵地建设,完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支持功能
为了更好体现友好社区建设对家庭的支持功能,各试点街道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载体打造“记忆苑”、“记忆家“等社区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引进尽美、颐家、新途等认知照护领域专业社会组织以认知障碍为主题开展筛查、咨询、活动体验、社区干预等服务,为认知障碍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照护建议、专业服务的转介对接,有效整合长护险、认知障碍照护机构、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社区租赁、养老顾问等政策资源的联动。
家住江苏路街道的张阿姨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老先生今年96岁,在去年的筛查中确诊患有认知障碍。老先生块头很大,家里人为其擦拭、翻身、更换纸尿裤时却不配合,家人虽然理解,但也感到身心俱疲。直到居委会和来自专业照护机构“颐家”的社工上门,不仅为老先生顺利申请了长护险,享受起专业的居家照护服务,家属们也通过参与社区的培训提升了居家照护的能力。
“慢慢地老父亲的精神状况好了起来,他知道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对他好,总会把好吃的东西留给他们。”张阿姨说,自己深知照护认知症老人的不易,但是政府部门选择直面和解决这个难题,让家属们倍感欣慰,也看到了希望。“即便有一天我也患上了认知症,也可以安心在社区生活。”
试点以来,长宁区对建档的431户认知症家庭开展了1000余次个案服务;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活动101次,发展574名认知障碍志愿者,覆盖范围达1.15万人次。
制标贯标,提升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效能
为了找准友好社区建设的“参照系”,2019年9月21日,长宁区在全市首发《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2020年6月,长宁区在全国率先出台《长宁区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填补该领域标准空白,对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贡献长宁“标准”。同时,结合友好社区全域覆盖,长宁区还发布《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实践指南》,将试点成效提炼总结,细化友好社区建设主要内容、建设工具和服务案例,梳理了各街镇友好社区建设的资源链接,为各街镇开展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工作指引。
持续健全的标准体系直接推动了认知障碍的社区支持服务,也让更多老年人从中受益。今年91岁的周老伯在“虹桥·记忆家”认知症友好社区参加认知障碍干预训练。尽管老人因为听觉受损,影响认知能力,难以参与小组成员的畅谈,但周老伯喜欢动脑,“记忆家”的小组训练中各种刺激性游戏有效回应了他爱动脑的需求。每次小组训练,周老伯雷打不动地自己坐着电动轮椅独自前来,老周的妻子在微信里告诉社工:“他就算忘记去其他地方,也不会忘记去‘记忆家’。”
“记忆家”努力为认知障碍老人构建适合的人际交往空间,通过一定的干预训练和社会交往,帮助他们延缓病情发展。
多元参与,激发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内生动力
为进一步巩固友好社区建设全域覆盖成果,推动全市首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行动,2020年6月,长宁成立了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工作组,搭建跨界合作交流的平台,健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支持网络。
为了扩大社会参与面,形成社区长效支持机制,各试点街道还广泛宣传动员,引导区域内志愿者、各类企事业单位参与,建立一批“认知症好朋友”、“友好大使”等关爱队伍。
2021年,长宁区还将发布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行动计划,落实成立首个老年认知障碍专项基金、制定友好城区标准等“九项任务”,以福彩金投入撬动社会资本进入老年认知障碍照护领域,持续营造共同关爱认知障碍群体的友好化氛围。
上海虹桥街道昆曲演员赵津羽就是认知症友好大使,邀请相关专家共同编排开发了有助于认知症预防和干预的手脑激活训练的昆韵手指操。并和尽美一起把它落地为系列工作坊的形式带给长者。不停留于一次性的活动,而是让长者真正得到持续性的锻炼,得到不一样的乐趣。
赵老师的工作坊目前已经开展了多次活动。兰花指,兰花掌,兰花拳,剑指……赵老师耐心地把每一个动作教给大家。
推动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全域覆盖,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价值理念,也是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破解“大城养老”难点的重要举措。从全链条照护服务,到全域化推进友好社区建设,再到全社会共同传播和倡导友好化的理念和价值,长宁的探索和实践为上海“大城养老”模式持续贡献“长宁智慧”,持续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让老年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大城养老的温度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