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出第三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 “十四五”期间将实现街镇全覆盖
明天(9月21日)是第28个“国际阿尔兹海默病日”,为进一步推动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工作,上海市民政局决定在44个街镇开展第三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此前市民政局推出两批试点共77家,目前试点已覆盖121个街镇,“十四五”期间将实现街镇全覆盖。
早发现、早干预对于缓解老年认知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上海在老年认知障碍的照护服务上,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将服务落在社区和家庭;注重工作重点前移,着眼于多普及、早发现、早预防;注重工作领域转移,加强非药物干预和社区照护环境营造。2019年9月以来,本市先后启动两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全市77个街镇与专业机构合作,在社区内广泛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宣传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资源链接和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在社区的老年认知障碍专业照护服务体系。

试点单位开展哪些工作?
1平台建设
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或场所,建立“老年认知障碍支持中心”。
2宣传教育
每年在本辖区开展线上或线下认知障碍宣传科普活动的次数不少于12次;充分利用每年9月21日“国际阿尔兹海默病日”、敬老节等节点,开展认知障碍社区宣传工作。
3风险测评
使用市民政局统一开发的“上海市认知障碍风险自测系统”作为筛查工具,每年在本辖区开展的社区风险测评人数不少于2000例。
4早期干预
可依托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机构等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社区内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非药物干预或专业训练,不少于10人。
5家庭支持
可依托家庭照料者培训计划(“老吾老”计划)等为社区内认知障碍老年人家庭开展照护知识课程和技能培训,每年课程活动不少于5次;为至少30户家庭提供较为稳定的家庭支持服务。
6资源链接
鼓励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精神卫生中心及医疗机构合作,为需医疗诊治人群提供医疗转介服务;为需持续照护人群提供社区托养机构或养老机构专业照护、医疗资源链接。
上海全面构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
老年认知障碍是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截至2020年底,上海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533.4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6.1%;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2.5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5.6%。随着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发展,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逐渐成为上海养老服务体系中亟需关注和加强的内容。
上海在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方面坚持需求导向,注重政策引导、标准创新和服务实践,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全过程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2018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建设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目前已经建成5000多张,让认知障碍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照护单元中获得专业的服务;2019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为社区居家老年人营造友好环境。上海已经颁布和正在编制各类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了覆盖机构、社区、居家,包括地标、行标、团标、企标等形式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标准体系。未来,将进一步制定分类、分级、分层完善认知障碍各项标准,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标准”。
《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强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建设,让全社会共同关心认知障碍老年人,让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认知障碍照护服务,让认知障碍老年人在上海这座有温度的城市过得安心、舒适、幸福!
本市第三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单位名单(44家)
继续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首批试点单位名单(27家)
继续开展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第二批试点单位名单(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