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户分离的大病困难独居老人如何救助?黄浦区多点共振解题痛点难点
多点共振,聚焦“人户分离”。主动发现,关注“沉默少数”。黄浦区针对社会救助领域的痛点、难点,全力推进社区救助顾问服务平台建设,精准解题“人户分离”,将社会救助“送上门”,力争做到对急难对象“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热心邻居成为了帮扶对子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居住地和户籍地不一致的人户分离现象急剧增多。在黄浦区的救助群体中,“人户分离”群体平均达到60%,豫园街道的比例甚至超过了80%。
大量的“人户分离”群体,使街道难以实时了解这些群体的家庭情况以及经济变化,给救助工作带来了新的极大挑战。
引入社会组织这位“机动顾问”,就是黄浦区攻坚“人户分离”救助难题的一大探索。
户籍在老西门街道陆迎居委会的赵永,是一位74岁的支内回沪老人,丧偶育有一女,但已无来往。因房屋动迁,赵老伯现独自居住在另一街道13平米的出租屋内。
赵老伯的身体状况很差,经常看急诊,还时常头晕,身患多种老年病,平时靠心脏起搏器维持正常心率,还有脑梗风险。因身体装有心脏起搏器无法正常弯腰(易将导管弯折影响供血),生活自理能力不足。
与亲戚关系疏远的赵老伯收入仅靠微薄的退休工资,常常入不敷出。显然,这是一位家庭风险等级高、亟需救助介入的对象。

来自上海东方社会工作事务所的“机动顾问”评估,赵老伯急需一个稳定的居住场所、构建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一定的经济支持。
“机动顾问”与居委会、老西门救助所共同制定了服务方案,考虑到赵老伯的“人户分离”情况,可能会出现“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问题,团队决定以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帮扶为切入点提供分类分层的救助服务。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强化老西门街道的服务投送,保证现有的资源对赵老伯的支持能够延续;另一方面,在老人居住地挖掘资源,就地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保障。
如今,赵老伯的出租屋获得了房东承诺3年租约的承诺,还申请到了医疗救助,小区内的热心邻居王阿姨则和他结成了帮扶对子。
心理服务后的徐丽露出笑容
通过主动筛查,尽可能地将潜在的困难群体囊入救助对象范围,以实现“沉默少数”的无盲点关怀,是黄浦区社会救助的主动发现机制。
家住豫园街道果育居委会的徐丽,是一位智力三级残疾并伴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重残退休人员,父母双亡,生活无法自理,由其弟弟监护扶养。但其与徐丽几无交流,照料严重缺失,虽然掌握了各项补助收入,但徐丽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满足。
这样一位属于高风险情形的重点服务救助对象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还要归功于黄浦区社区救助顾问服务平台的建设。
这个服务平台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已经建立了一支200余人的社区救助顾问服务团队。通过建立需求识别、联合会诊、政策匹配、精准救助、跟踪服务“五大机制”,完善组织、资源、专业、技术“四大支持保障”,构建了“区、街、居+社会组织”3+1服务平台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徐丽处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且无人看护照顾的情况,就是居委会社区救助顾问在上门探望时发现的。
救助顾问从徐丽的温饱、家庭关系修复和照顾陪伴三大需求入手,与各方会诊制定出了临时订餐服务(保障基本生存)、家庭干预服务(缓解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矛盾,转变监护人照护态度等)和陪伴及心理疏导服务(加大探访频率)等服务方案。
如今,徐丽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健康状态也有了明显好转,从以前只能卧床小声说话,恢复到偶尔能下地走动。同时,在持续的心理服务后,徐丽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